1950年1月,薛岳急忙乘飞机前往台湾,准备面见蒋介石。当他见到蒋介石时,心中积攒的怨气还未表达出来,就被蒋介石断然驳回了:“海南不战而弃,将会严重打击台湾军民的士气。以你薛伯陵的才能,务必全力以赴守住阵地。”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也多次通过信件叮嘱负责解放海南岛的邓华等指挥官:“你们遇到薛伯陵时,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然而,短短三个月后,国民党驻守海南的部队遭遇全面溃败,薛岳仓皇撤退到台湾。抵达台湾后,蒋介石立刻剥夺了他的军权,指控他与“第三势力”勾结,还对他的住所及家人进行了全面搜查,同时将巨额公款流失的责任全部推到他头上,最终彻底摧垮了这位昔日名将。
那么,薛岳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蒋介石对他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又为何连战功赫赫、战无不胜的毛泽东也对他有所忌惮?
“反蒋上瘾”的薛岳
薛岳早年是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的学生。1906年,凭借姑丈好友扶堪坤的帮助,11岁的他成功考入了广东黄埔陆军小学。与他同期入学的还有张发奎、叶挺等人。学校生活中,薛岳刻苦认真,深受教官器重,同时也与张发奎等人成为挚友。1909年,小学刚毕业的薛岳加入了革命党人创立的同盟会,随朱执信投身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由于当时革命党人在广东尚未站稳脚跟,未能建立军校,年轻的薛岳便北上考入保定军校第六期。
展开剩余79%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时,尚未毕业的薛岳毅然南下参与,当同学们劝他先毕业再去时,他豪气回应:“我学这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不是为了那纸文凭。”抵达广州后,薛岳担任护卫孙中山安全的警卫团一营营长,随孙中山前往韶关参与北伐。可陈炯明及其粤军突然叛变,背后捅刀,孙中山紧急依靠薛岳和叶挺的两个营进行抵抗。在危急关头,正是薛岳英勇的表现,挽救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生命。
1922年8月,薛岳被孙中山派往许崇智部队,首次与蒋介石会面。自此,薛岳追随蒋介石,参加了东征陈炯明及北伐战争。在南昌攻守战中表现突出,获得蒋介石的特别器重,战后迅速晋升为蒋麾下嫡系部队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蒋介石试图拉拢薛岳入伙,但薛岳是个政治上的“愣头青”,当蒋介石开始公开和暗中推行“清共”时,他不顾白崇禧的反对,毅然进驻上海龙华,支持工人阶级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
因此,薛岳成了蒋介石眼中的“眼中钉”,被视为“严重左派”,他的第一师也被打上不可靠的标签。两人理念南辕北辙,薛岳甚至亲自去上海中共委员会办公室,建议先下手为强抓捕蒋介石,避免遭到他的清洗,但中共仍抱有幻想,未采纳他的建议。4月5日薛岳及第一师被调离上海后,蒋介石发动了残酷的“四一二政变”,大肆“清共”,薛岳被免职,仓皇南下投奔李济深,才得以幸免。
薛岳之所以未参与蒋介石的“清共”运动,不是因为他同情共产党,而是作为同盟会元老,他无法感受到蒋介石的善意。蒋介石一贯重用黄埔系,将掌握军权的将领排斥于外,稍有左倾的薛岳自然被贴上敌对标签。事实上,他在广东随张发奎时,也曾参与镇压共产党。
抗日名将
1927年12月,李济深驱逐张发奎至香港,薛岳孤立无援,只能北上投靠蒋介石。但蒋介石记仇,将薛岳带来的部队改编为第4师,却重用随同来的廖培南、朱晖日,完全无视薛岳。受到排挤的薛岳再次南下,联络反蒋力量,与广西主席俞作柏、张发奎、冯玉祥等多次起兵抗蒋,但接连失败,兵力不断减少,最终在1932年隐退香港九龙,不再干预政事。
一年后,蒋介石召回薛岳,经过陈诚确认后,薛岳放下戒心返回南京。当时蒋介石围剿红军接连失败,迫切需要重新启用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薛岳会见蒋介石后,未提往事,直接切入第五次围剿计划。虽然薛岳此前未曾与红军交锋,但红军指挥混乱,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薛岳紧追其后,给红军造成不小伤害,并完成了吞并贵州、驱逐王家烈的任务,因而深得蒋介石信任,官至贵州省政府主席。
抗战爆发后,薛岳主动请战前线,参加淞沪会战、兰封会战,多次成功阻击日军。1938年,他在江西德安县万家岭全歼日军106师团,斩获一万余人,创下抗战辉煌战绩。新四军军长叶挺称赞:“万家岭大捷,救洪都于危难,是江汉屏障,堪与平型关、台儿庄比肩,盛名永垂不朽!”日军败退后,曾集结十万大军进攻长沙,薛岳已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坚决拒绝蒋介石与白崇禧保存实力、弃守长沙的主张,迎战日军。经过24昼夜鏖战,成功击退敌军。
后续长沙三次会战中,薛岳首创“天炉战法”,改变传统一字型阵地,采取网状防御,有效重创日军。其抗战表现卓越,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授予他自由勋章以表彰贡献。
然而,与许多国民党将领一样,抗战功臣在解放战争中纷纷失势,陷入低谷。1946年11月,薛岳指挥鲁南战役时,旗下将领王长海部队在台儿庄被新四军袭击,旅长戴之奇自杀,薛岳首次尝到内战败绩。次月,26师师长马励武被俘,师部全灭。整场鲁南战役,薛岳部队损失五万三千人,甚至机械化纵队也报废。
蒋介石遂以“指挥无力,声誉低落”为由撤职薛岳,调回南京担任参军长。薛岳与蒋介石的关系印证了“可同享福,不可同患难”的古训。抗战及“剿共”时期他深受重用,解放战争初期屡有战绩,但实力衰退后即被迅速剥夺权力。
薛岳本质上的“反骨”性格,也是蒋介石疏远他的原因。回南京后,他仍活跃政治,联络张发奎、余汉谋推举孙科为副总统,并私定自己为参谋总长,但最终被李宗仁阻击。淮海战役爆发后,他赴广东联手张发奎赶走蒋介石亲信宋子文,主张“粤人治粤”,激怒蒋介石。蒋怒斥:“谁敢反我,我便让谁死在我面前。”
尽管薛岳在广东组织了五个师的兵力,但解放军攻入时,广东军队溃散,他仓皇逃往海南,依托地形设立“伯陵防线”。蒋介石虽知薛岳守军难守,但仍拒绝撤退请求。毛泽东也因此特别叮嘱邓华部队持重应对。
毛泽东的慎重态度,源于薛岳抗战名将的威望。虽然薛岳在解放战争早期遭遇惨败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